故宮這一座建筑物在中國乃至于全世界都是一座十分出名的建筑物。故宮主要是用一些紅墻和綠瓦堆砌而成。
在這么大一個故宮里面,我們游覽的時候會發(fā)現連一棵樹都看不見。
在古代的時候,故宮常常會成為古代國王的一個宮殿,而在古代國王宮殿中總會存在著御花園,那么為什么在現代故宮中一棵樹也沒有?其實這么大一個故宮之所以沒有種樹,主要是防止樹木過多引起火災,把故宮給燒了。我們的故宮與現代建筑不同,它都是用一些樹木或者磚瓦堆砌而成的。一旦種上樹木,由于樹木帶有很多枯葉,就很容易引起火災。最終可能會導致故宮這一座文物給燒毀了。
一、故宮的介紹故宮在古代的時候,還有一個十分好聽的名字,也就是紫禁城?,F在北京的故宮大約是在明朝時期就建立了,它成為了我國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時代君王的宮殿。故宮在明朝和清朝的時候都成為了國王的宮殿,因此它的規(guī)模會比一般的宮殿都要大一些。
其實它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現存的規(guī)模比較大的一個國王宮殿建筑物。故宮在現代中,它已經成為了一座歷史建筑物,同時它也是一個博物館,它里面陳列著很多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。二、故宮不種樹木的原因游覽現代故宮,我們會發(fā)現這么大一個故宮里面,居然一棵樹都沒有。
然而,偌大一個故宮,之所以連一棵樹都沒有,主要是因為故宮的建筑材料十分特殊,它是由一些樹木以及紅墻紅綠瓦堆砌而成。樹木很容易會引起火災,一旦故宮出現火災,在古代是很難能夠及時把火熄滅的。三、綜述偌大一個故宮城之所以沒有樹木,主要是因為故宮建筑材料特殊。
1、歐洲中世紀使用瓷磚,這是不可能的。游戲開發(fā)者不了解歷史。
2、那個時候,歐洲沒有瓷器的生產能力,中國與歐洲的海上貿易航線也還沒有打開,進口中國瓷器也是不可能的。
3、 中世紀,是指從公元5世紀持續(xù)到公元15世紀。這個時候,是中國南北朝、隋朝、唐朝、宋朝、元朝、明朝。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初期,歐洲開辟了新貿易航線,中國的才瓷器開始運往歐洲。4、瓷器發(fā)明時間,目前認為是唐朝中晚期,但只用于工藝品、餐具、茶具。
瓷磚國際公認是到了明代晚期(17世紀)的中國人發(fā)明。5、所以,中世紀(5~15世紀)的歐洲,是不可能使用17世紀才發(fā)明的瓷磚。6,中國數千年來,遙遙領先于世界。
一直到18世紀60年代工業(yè)革命,被歐洲逐漸趕超。
明朝皇室窮奢極欲,其奢侈程度,從地面上鋪的磚就可以看出來?,F今紫禁城中的地磚,造價非常昂貴,堪比真正的金磚。
這些“金磚”從蘇州的窯爐燒制而成,經過長途跋涉,運到了今天的紫禁城。
這個為紫禁城燒專的窯爐,也被稱之為“御窯”。相比普通的大理石、石頭等磚塊鋪地,紫禁城的地磚,從工序到鋪裝,有著眾多繁瑣、精密的程序存在。也正是因為這樣,這些鋪設在地面的磚塊,才被人們稱為“金磚”。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,這些“金磚”到底貴在了哪里。
一、選材十分講究燒制一塊磚,天公作美情況下,給我的印象,也就個把月左右??勺辖卿佋O的地磚,從泥土到成磚,就需要歷史720天時間。從材料到制作,每一道工序,都非常的講究。
也正是這一份講究,才使得紫禁城的磚,歷經600多年光亮如新。燒制紫禁城的磚,選土取自太湖的泥土,取土時候需要做到黏而不散、粉而不沙。踩踏過程時間長,力求讓制作成型的泥土,質地密實、緊湊。
制作成型以后的磚,晾曬時間還必須大于7個月,才能夠入窯燒制。就這樣一個時間,整個故宮需要的磚,都被燒制出來了。二、燒制工藝繁多、考究從選材到制作成型,都已經如此麻煩,燒制的過程,更是容不得一點馬虎。
燒制時間需要用時4個多月,這樣燒制出來的磚,不知道會是什么樣的一個效果。燒制成型以后,也會有質檢程序,對合格率要求相當嚴格。一批磚中超過6塊不合格,就會全部作廢。燒制好的磚,還需要用桐油浸泡,每一匹磚的背面,都會刻上時間,以及工匠的姓名。
出現了問題,其責任直接對應到人頭。紫禁城很多建筑物,都是用超高標準建造,也正因為如此,才使得他成為了文化的瑰寶。這些磚已經成為無價之寶,憑借今天的技藝,我們做不出來這樣的磚。
故宮宮殿的墻壁是用磚做的。皇宮墻體的磚是用黏土燒制的,早期皇宮有直接用泥土和植物秸稈制坯加以木材建造。
舉例如慈寧宮:正殿慈寧宮居中,前后出廊,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。
面闊7間,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。兩梢間為磚砌坎墻,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。殿前出月臺,正面出三階,左右各出一階,臺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。東西兩山設卡墻,各開垂花門,可通后院。
故宮的皇城墻也為城磚砌筑,上用“冰盤檐”挑出黃琉璃瓦頂,墻身不抹灰,直接刷紅色?,F今天安門兩側皇城外(南)墻面為近代修繕時抹灰,內側仍為原狀。擴展資料:故宮的其他建筑材料:1、地面:故宮當時采用的是磚塊鋪地,由大方磚鋪就的,用磚鋪地在古代是春秋時就已經有的習慣,并一直這么延續(xù)了下來。
2、房屋柱子:故宮里建筑木質多是楠木,或黃花梨。明代做柱子的木料多是產自川、粵、閩、浙的楠木,清朝后因為楠木已極為稀少多改用東北的松木。3、瓦:北京故宮用的瓦片是使用粘土進行燒制加工,與墻體不同的是瓦上有一層釉質,俗稱琉璃瓦。
屬于粗加工的瓷器。早期皇宮使用的瓦片是用制陶的工藝制作的,表面沒有釉質,屬于陶器。4、石料:故宮的石料來自于各地,漢白玉是北京房山區(qū)大石窩的,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,花崗石來自河北曲陽縣,御花園等裝飾的太湖石是產自太湖的,城磚是山東臨清的,大殿里的"金磚"則是蘇州燒制的。
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,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精華,也是世界上現存規(guī)模最大,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之一,它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四年(1406),到永樂十八年(1420)建成。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。
在這里面居住過明清兩代共24位皇帝,是當時中國最具權威的辦公場所,無數的宮廷謎案曾經在這里上演,故宮也見證了幾十位皇帝的權力更替和后宮斗爭的謎云。
它留給了后人寶貴的財富,哪怕是一磚一瓦也值得研究的。由于故宮里居住的是皇帝,因此工匠們在防衛(wèi)上下了許多的功夫。它結構復雜,就拿故宮的城墻來說吧,足足有十米多高,一般人是無法進入的,而且故宮里面基本不種樹,空曠的廣場上一覽無余,也是為了防止賊人爬樹上墻而入,藏匿其中,怪不得古人常說,這宮里就像囚籠,里面的人出不去,外面的人也進不來。故宮從建立到現在大約有600多年,先后經歷了200多場規(guī)模較大的地震,但每一次都毫發(fā)無損。
不得不說這是個奇跡。但故宮畢竟是古建筑,許多設施隨著時間的推移磨損嚴重,因此需要定期修繕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現代的一次修繕過程中,工人們無意間發(fā)現太和殿廣場的地磚松動嚴重,于是想要拆出來修補。
搬開了一塊地磚地下竟然還有一塊,再搬開還有,工人們感到好奇一直挖下去,發(fā)現太和殿廣場地下竟然有橫豎十五層的地磚。工人們把此事上報上去,專家聽說后聞訊趕來,揭開了隱藏幾百年的秘密。經過專家查閱古籍和研究后發(fā)現,原來太和殿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,比如登基,每日朝會,各種慶典等重大事件。
這里是最重要的場所,為了預防有人挖地道從地底下進入故宮,因此古人根據測量發(fā)現十五層地磚足夠防御,因此才設置,不得不說,古人們的聰明才智真是讓人嘆為觀止,這樣一來,專家們也在無意間發(fā)現了埋藏在故宮地下600多年的秘密。